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蔡仪侬:Netflix对《三体》的删减,刘慈欣对文革的省略

2024年06月21日 9:50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 蔡仪侬

中国社会在1980年代弥漫着科学主义的乐观气氛。长成于80年代的,相信古老文明将以科学战胜一切,科学有义务替人类作出选择,遵循马尔萨斯的理论,对大家都好。但计划生育政策,如今已被指为是政权基于科学主义信仰的决策,这个决策在人口学上其实没有依据;决策者更没思考到经济增长对抑制人口增长的积极影响。

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这年代总不免受到严格检视。硬科幻小说《》改编的影集,没逃过这项宿命。

《三体》是一本融合外星人入侵与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的科幻小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乱纪元”时代,书中的情节触及群众的集体疯狂,与政权对个体凌迟的过程。这导向本书一个重要的主题:当受害者有选择机会时,她将报复转向整个人类群体,终结人类历史

书中的主人翁叶文洁,邀请外星智慧生命体“三体星人”来“改造”地球。遗憾的是,叶文洁报复人类的心理,没有得到充分陈述,Netflix版并没多少篇幅探究这问题。

有趣的是,《三体》作者刘慈欣某些讨论当代中国政权的争议言论,在Netflix影集上映后又引起讨论。一些读者以《三体》描写了文革,为这些争议言论开脱。

确实,现今的中国影视作品,光是描写文革就属“政治不正确”,会被官方定义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陈述,是破坏共产党的统治合法性。

然而刘慈欣书写历史的立场一直暧昧不明,叶文洁的角色设定正折射了刘书写上一些让人不安的部分,而Netflix版透过删去某些内容,避免了这些问题被检视的机会。

以下先讨论《三体》的原著叙事,接着说明Netflix版在叶文洁这个角色删去了哪些情节。这些删去的部分,不仅关乎叶文洁耐人寻味的复仇动机,更显示出刘慈欣文革叙事与立场上的偏狭。希望透过这些讨论,显示出刘慈欣写作上未被认真检视的一些问题。

➤《三体》原著叙事

《三体》最初是以连载方式,2006年5月起在中国《科幻世界》杂志开始刊登。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的重庆出版社挪动了原本的连载顺序。华裔科幻小说家刘宇昆(Ken Liu)的英译版,则保留以文革历史事件开头的章节顺序。中文读者在阅读《三体》刊印版时,无法感受这种以历史事件作为科幻小说的冲击感。以下以英译版说明《三体》原有的叙事顺序。

《三体》全书有近1/2篇幅,涉及主人翁叶文洁遭受的各种文革创伤。英译版《三体》第一章“疯狂年代”,描写一场北京的群众组织武斗事件,作者将这些厮杀比喻为“这样的热点遍布整座城市,像无数并行运算的CPU,将‘文化大革命’联为一个整体。”

读者视角随后才被带往Netflix版的开头:发生在大学的批斗活动,批斗对象是叶文洁的父亲,清大物理系教授叶哲泰。主持批斗的是他的物理系学生,揭发叶哲泰作为思想犯事实的,是他妻子兼同事绍琳。叶文洁作为旁观者,观看父亲的死亡。

《三体》剧照

“疯狂年代”以钜细靡遗的方式,描述群众运动的骚乱与暴力样态。第二章聚焦叶文洁从北京流放后遭受的各

种迫害,过去的故事在叶文洁进入红岸基地后暂结。基地的目的表面是为了研发新型国防科技,后来揭露是为最高领袖的狂想服务:寻求接触外星智慧生命体。

接下来故事回到时序设于近未来的“现在”,并以叶文洁之女,理论物理学家杨冬的自杀为起点。小说各章此后时而插叙叶文洁的过去经历,直到结尾。

➤Netflix版影集删去哪些叶文洁过去的遭遇?

1、叶文洁的丧子与家庭悲剧

Netflix版首先删去了叶文洁在红岸基地的一些“过去”,包括她与大她十几岁的保护者、红岸基地总工程师杨卫宁的婚姻,以及杨冬的出生。叶文洁心里认为这场无关爱情的婚姻,在那个年代是“自然而然”。杨卫宁后来死于基地工安意外,杨冬则是遗腹子。

小说直至尾声,才揭露这其实是叶复仇下的家庭悲剧。杨冬的诞生与死亡,是个莫比乌斯环,一切命定。“过去”的叶文洁向三体星发出人类世界的“求救信”后,她怀了杨冬。“现今”的杨冬则死于三体星人的诡计,她主持的高能加速器实验,在三体星人的高科技智能“智子”操纵下,实验不断失败。她留下“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遗书后自杀。

2、叶文洁对丈夫杨卫宁的谋杀

杨卫宁的死亡实则出于叶文洁的谋杀。当基地领导发现叶文洁已接触外星生命体,为了隐瞒与三体星人的通信内容,某次基地抢修悬崖设施时,叶文洁锯掉领导身上的绳索,绳索上还有杨卫宁,杨卫宁与领导一起坠入谷底。

Netflix版本中,叶文洁与杨卫宁没有婚姻关系,叶文洁的女儿被改名成Vera Ye,她的生父改成地球三体运动创始人麦克・伊文斯。Netflix版大量删改这些情节,多少削弱了叶文洁复仇的深沉与疯狂。

《三体》剧照

3、叶文洁与母亲的决裂

Netflix版另外还删去叶文洁1980年代的经历,包括她与母亲绍琳的重聚。原著中绍琳与一位平反的国家老干部再婚,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副校长。在招待叶文洁母女的家庭聚会中,继父趁绍琳不在的场合,冷漠地要求叶文洁别再追究生父的死因,还告知“我是在转达你母亲的意思”。

在叶哲泰的批斗会上,绍琳虽不负责肉体凌迟,但指控他是思想犯,以摘掉他的知识分子高帽。过去的加害者绍琳如今却以受害者姿态,要求叶文洁别再追究。母女从此一生不再往来。

➤后文革创伤,没有因为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而愈合

另一场景是叶文洁返回首都后,与打死父亲的红卫兵对峙。这些当年都还是中学生的红卫兵,如今以历史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带着不合年龄的苍老样貌,其中一人的手臂还在武斗时被坦克压碎。这个场景在Netflix版虽然出现了,但遭到大幅更动,发生的时序被移至叶文洁进入红岸基地前。

原著特别花篇幅描写一名红卫兵的凄凉下场。在批斗会上,这名红卫兵曾问出整本《三体》小说最聪明的问题(刘慈欣称她是他们之中最聪慧的一个)——听到叶哲泰与绍琳关于宇宙大爆炸的辩论后,不懂物理学的她问叶哲泰:“连时间都是从那个奇点开始的!?那奇点以前有什么?”这是许多科幻小说常追问的宇宙起源问题。这个角色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以肉身阻挡洪水而淹死了。

幸存的红卫兵面对叶文洁对其当年恶行的责难,以骄傲姿态向她叫嚣:“……是历史!是历史了!”并说“现下是新时期了,谁还会记得我们,拿咱们当回事儿?大家很快就会忘记干净的!”经历这些过程后,小说描述叶文洁对背叛人类群体,不再有罪恶感。

刘慈欣有意借此描述1980年代一些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在文革批斗他人的知识分子,摇身一变成了当权新贵。参与运动的红卫兵,则被历史这个绞肉机碾碎。

刘慈欣如何看待1980年代是耐人寻味的,他认为一些后文革的集体创伤,没有因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而愈合。

➤《三体》小说对红卫兵运动史的刻意简化

虽然如此,《三体》书中有许多描述,和史实并不相符。不符的程度,不免令人怀疑刘慈欣有意淡化敏感议题。

1、红卫兵运动的时间混乱、武斗方式与史实不符

首先在“疯狂年代”一章,关于首都红卫兵组织的武斗事件,有很大问题。这章开头先写到“中国,1967年”,接着描述“红色联合”与“四二八兵团”两个红卫兵组织,展开“阵地战式的血腥厮杀”。

书中提及“红色联合”成立于1966年初,是运动早期的红卫兵,“四二八兵团”成立时间较晚,是新生的“”。从历史上红卫兵运动史的历程而言,较早成立的首都红卫兵组织,派系属性会被归类是“”。因此,推测这应是场“保守派”与“造反派”组织的冲突事件,如果发生在现实,时间不晚于1967年8月。

熟悉北京红卫兵运动史的人都了解,1967年8月后,不太可能有“保守派”与“造反派”武斗事件。约在1967年1月,“保守派”组织由于反对当时运动的最高权力机构:中央文革小组,被宣布为“反革命组织”,遭到公权力严格取缔,“保守派”声势至此大幅下降。

《三体》剧照

“保守派”与“造反派”组织的冲突高锋,集中在红卫兵运动早期(1966下半年)。当时的斗争方式多是用大字报小报这类文宣品互骂的“文斗”,“武斗”最多就是棍棒刀枪。不可能如小说描述的出现冲锋枪、卡宾枪弹互轰打死人的情况,也不可能有土制炸弹出场。

这不是说类似以热兵器为主的血腥武斗事件在历史没发生过,只是书中描述的冲突规模,更像是1968年4月~7月清华大学的“造反派”内乱: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这次事件促成当局对全国大学院校实施军事管制,也是红卫兵运动结束的导火线。

2、保守派vs造反派,红卫兵组织的社会特征与立场,是有差别的

红卫兵于天安门广场(《人民画报》1967年)

现有研究对红卫兵运动史的观察,大致得出一个共识:文化大革命虽是一场从上到下捣毁一切的运动,但红卫兵组织的社会特征与立场,是有差别的。

以首都来说,“保守派”是以中央党国高层子女为骨干的菁英群体;“造反派”的成员较复杂,但主要是身份清白的兵工农子女,只是社会地位与前者相比较低。

这两派在压迫的社会群体、作乱方式也有很大差别。“保守派”只会打击传统社会的“黑五类”,多在学校、民宅与古迹打砸抢烧。“造反派”针对的是党国高层与政府官僚,还会去冲撞政府机构。这种差别使两派的运动立场有很大差别,也是双方冲突的主因。

1966年8月后,“保守派”红卫兵由于“红色出身”成为原罪,家中父执辈还遭到“造反派”批斗,这使得他们对领袖与中央文革小组产生很大不满。

另一方面,“造反派”则得到中央文革小组的“尚方宝剑”,逐渐掌握运动主导权,且在资源上得到官方支持。这些原因,使得“保守派”在运动中期后逐渐退场。

3、造反派当时的斗争对象是党国高层,而非学校教授

理解了这层意义,便会明白书中描写的叶哲泰批斗会,不会发生在1967年的清华校园。这种批斗大学教师的活动,大多发生在1966年8月“保守派”制造的“红色恐怖”杀戮事件(史称“红八月”)。

到了1967年,群众运动主体已是“造反派”,他们批斗的对象是党国高层与官僚。清华大学红卫兵这时不会有闲情逸致,搞一场主角是教授的千人批斗会。作为红卫兵运动的标志性据点,他们非常配合领袖想要清算政敌的运动目标。

当年4月,知名红卫兵造反派领袖蒯大富与其组织清华井冈山兵团,才刚在校园广场发动数十万人规模,揭发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罪行的批斗大会、多位刘少奇高干同僚一同“陪斗”。

清华大学批斗王光美万人大会,1967年(wiki)

至1968年7月百日大武斗结束为止,是清华大学造反派红卫兵的黄金时代。他们主导全国运动指点江山,直至领袖都无法忍受他们的作乱为止。

4、干部子女红卫兵,不可能晚景如此凄凉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后续章节,打死叶父的中学红卫兵经历的描述。清华附中红卫兵是中学红卫兵中信仰“血统论”最强的保守派组织,以干部家庭背景“血统正确”自傲,敢于殴打学校教师这类“黑五类”。

书中提到的“西纠”、“联动”,后来出了许多中国政商界知名的“太子党”代表人物。这些“保守派”组织在成员入会时都有严格的政治身份审查。而“三司”则是奉中央文革小组之命,在1967年1月取缔“西纠”、“联动”的造反派标志组织,书中甚至还提到打死叶父的红卫兵也参与过清华造反派内乱的百日大武斗。

1966年8月31日毛泽东乘吉普车接见红卫兵,身旁林彪、贺龙和杨成武左臂佩戴西纠的袖章(People’s Daliy, China)

历史上不太可能有红卫兵在这些政治立场分属光谱两极的组织之间任意来去。若他们是干部家庭子女,更难想像他们的晚景会如此凄凉。

5、为何刘慈欣刻意模糊红卫兵动机?

这些问题,显示刘慈欣在《三体》中对红卫兵的描写颇为片面。他笔下的红卫兵没有清晰的面貌,似乎是只为领袖打砸抢烧的木偶。但红卫兵运动历史的研究者多少都同意,红卫兵不是听任领袖摆布的,他们多数非常聪慧且自利。

在当时,许多红卫兵领袖年纪轻轻就善于运筹帷幄,熟悉和高层打交道,舞文弄墨不输中共中央的高层文胆。若刘慈欣不是不理解这些,那么他模糊红卫兵动机的理由,就显得很耐人寻味。

➤叶文洁复仇动机:为何向全人类,而不是向“政治领袖”复仇?

刘慈欣在他早期未发表的小说《中国2185》中说“拿破仑式的人物不会再有了”,比喻“伟大领袖”毛泽东对历史的影响。

在他观点,主宰苍生浮沉的人物是伟大的,历史是由他们创造。由此思考《三体》主人翁叶文洁的复仇动机,就有点吊诡:叶文洁算账的对象为何是人类全体,而不是创造历史的伟大领袖呢?

有趣的是,如果将三体星人入侵地球,视为一次架空的集体历史创伤事件,叶文洁也变成人类群体的加害者了。叶似乎也完成一种拿破仑式人物的伟业。刘慈欣评价一个人是否是拿破仑式人物,无关好坏,他一直认同基于历史进程,个体牺牲是必要的。

但读者有时很难同理叶文洁的复仇动机,这反映在叶看待文革的立场上。

《三体》书中有一段内容,描写叶文洁在人生最后时刻,回忆起《寂静的春天》这本著作如何影响她看待人类恶行的体悟。

“……人类行为——使用杀虫剂,在文洁看来只是一项正当和正常的、至少是中性的行为;而本书让她看到,从整个大自然的视角看,这个行为与‘文化大革命’是没有区别的,对我们的世界产生的损害同样严重。那么,还有多少在自己看来是正常甚至正义的人类行为是邪恶的呢?”

➤叶文洁、红卫兵、三体人,对刘慈欣而言,心态并无不同

叶文洁居然将红卫兵作乱,与喷洒杀虫剂两者视为同等的“恶”。她显然认为。红卫兵察觉不到恶,是自觉自己高人一等,就像人类看待昆虫一样,使用杀虫剂当然不会有感觉。

在《三体》一书终章,三体星人对人类世界发出的最终警告,指出这种“恶”的意涵。三体星人称地球人“你们是虫子!”。三体星人、地球人感受不到“恶”,都与物种的先进度程度有关。人类先进于昆虫,正如三体星人先进于人类。

有趣的是,作为完成拿破仑式人物伟业的主人翁,叶文洁很多时候也感受不到自己在作恶。从这角度看来,她应该也是自觉高人一等,比他人聪明。

这样一来,她和她仇视的红卫兵,心理上似乎也没什么不同。而根据小说的描写,她能得到对人类群体“天罚”的机会,也只是运气好而已。

➤刘慈欣喜爱独裁者?叶文洁在书中的复杂性可谓深沉

本文所讨论的,都属于涉及政治哲学的伦理议题。叶文洁究竟站在什么高度,径自决定人类的历史走向?在“电车难题”成为网络迷因的时代,个体无论基于何种理由,伦理上无权擅自决定他人的未来,除非已经存在一个集体的社会契约,他才有权这么做,而他的裁决权多数是受限的。

人类历史中,特别喜欢帮大家做决定,而且不受制约的,正是刘慈欣喜欢的伟大“独裁者”人物。

结果整本《三体》小说中,真干了大事的叶文洁,心理动机却和她厌恶的红卫兵一样渺小。这难道是一种写作的蓄意讽刺?

叶文洁奇怪的报复心理,好像使得刘慈欣小说一向遭人诟病的“人物描写过度苍白”的问题都解套了。基于她奇怪的心理状态,我认为叶文洁是整个“三体三部曲”中最复杂的角色。

《三体》剧照

➤一场文明的自我绝育:灵感来自《寂静的春天》和文化大革命

1979年,一个东方古老文明决定实施自我绝育运动。他的领导人接见外宾的场合表示:“人口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我们正在把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作为一个战略任务。”刘慈欣曾在《中国2185》表现出他对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理论的偏执:未来这个古老文明将遭遇严重的人口老化,老人因此该自我了结,给小孩与年轻人多点生活空间,试图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一位年轻的民选女性领导者。这篇未发表的小说写于1989年2月,六四前。

几年后,刘慈欣在接受《纽约客》杂志访问时,表示“一胎化”政策对国家发展非常重要,否则:“这个国家如何应对爆炸性的人口增长?”(原文)

而《三体》再度透过叶文洁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女性有机会替一个社会的生存困境提出解方时,她应该选择为文明绝育。这次绝育的灵感,是《寂静的春天》和文化大革命。

《三体》剧照

中国社会在1980年代弥漫着科学主义的乐观气氛。长成于80年代的刘慈欣,相信古老文明将以科学战胜一切,科学有义务替人类作出选择,遵循马尔萨斯的理论绝育,对大家都好。但计划生育政策,如今已被指为是政权基于科学主义信仰的决策,这个决策在人口学上其实没有依据;决策者更没思考到经济增长对抑制人口增长的积极影响。

读完《三体》,我有时想起莫言小说《蛙》中那个80年代为全村女性绝育的女医,她后来居然为了传承香火,不断寻找代理孕母。叶文洁在这方面勇敢多了,她为完成人类绝育的大业费尽心机。只是,我有时搞不清楚,女医和叶文洁比起来,究竟谁比较疯狂。

一个充满矛盾、深沉复杂的角色,女性科学家果决处理了文明绝育问题。但面对真实历史议题时,刘慈欣的写作暧昧性与简化成了出口,男性领袖则消失了。

我同意硬科幻小说应该在科学逻辑推导的合理性上决胜负,这方面“三体三部曲”称得上是好的系列小说。但《三体》还告诉了我们什么?疯狂科学成了一帖覆盖在文革伤痕上的狗皮膏药?

我还是认为他应该问问他崇拜的伟大男性历史人物,不要每次都把这类文明绝育问题推给女性。毕竟在现实,很少女性有自主绝育的选择,刘慈欣似乎搞不懂这点。

蔡仪侬(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来源:OPEN BOOKS影评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