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老祖宗推崇傳承3000年的懶人養陽法,簡單實用!坐著就把「陽氣」補足了

2020年09月13日 15:55 PDF版 分享轉發
陽光(pixabay)
陽氣者,若天與日——《》(pixabay)

希望之聲2020年9月13日】(編輯:李文涵)皮膚問題不一定是保養不足,可能是因你的身體狀況所致,中醫認為人體大部分皮膚問題都與陽氣有著密切關係。

皮膚過敏(圖片:pixabay)
皮膚問題不一定是保養不足,可能是因你的身體狀況所致(pixabay)

陽氣不足的人,衰老也會快人一步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十二次曰眾所周知,植物若是沒有陽光的照射,就不能進行,最終會是走向消亡。

人類也是一樣,如果陽氣不足,就無法抵禦外邪,也會加速衰老。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陽氣足,則臟腑功能好,陽氣不足,臟腑功能就問題多多。陽氣耗盡,生命也就消失。

這裏提到的「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在中醫里又叫「衛陽」、「衛氣」。衛就是衛兵、保衛的意思。

40歲以後,免疫細胞將大幅衰老(圖片:pixabay)
陽氣不足的人,衰老也會快人一步(pixabay)

那這麼重要的陽氣衛兵它們在哪裡呢?

它們就是分佈在肌膚表層,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陽氣旺盛,就不容易被外邪入侵。陽氣出現問題衰弱了,除了提抗力弱,它所在的皮膚的狀態當也會隨之出問題。

陽不化陰,皮膚會有這4種異常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其中「陽化氣,陰成形」與我們的皮膚狀態相關。

張介賓注為「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指出生理上陽性熱而主動,所以可以化氣,推動人體的功能;陰性寒而凝斂,所以可以凝聚,生成人體的形質。

因此,陽化氣是陽氣運化陰形,將有形之陰彌散成無形之陽的過程,也是清理皮膚局部濁陰的過程。

1.陽氣不達則皮膚易過敏、紅腫

中醫學認為人體疾病的發生主要在於機體陰陽失調。雖然表現在局部肌表失常,但其病機根本在於全身陰陽失調。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化氣失常是根本,陰成形失常是結果。

「陽化氣」不足,一方面臟腑功能不足、溫煦推動無力,機體陰精輸布無力而沉積,陽氣不能運化陰形,導致「陰成形」相對太過,陰氣斂聚成形,機體產生新生物或代謝產物過度堆積,痰濕聚結,在皮膚上則表現為色素沉著、新生物生成等;

紅腫 (圖片: pxhere)
陽氣不達則皮膚易過敏、紅腫(pxhere)

另一方面陽氣衛外功能不足,肌表抵禦外邪功能下降,皮膚易受外邪侵襲而致病,具體表現為皮膚對外界刺激敏感,風寒暑濕燥火、自然氣候的正常更替變化均可引起皮膚出現過敏、瘙癢、紅腫等不適。

2.陽氣衰弱則皮膚衰老

中醫學認為陰陽平衡是的基礎。陽氣溫煦,推動人體的功能;陰氣柔靜,生成人體的形質。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陽氣漸衰,腎精漸竭,形體走向衰老,五臟功能減退,氣血津液化生不足,陰陽兩虛,陰虛不能斂陽氣,陽虛不能化陰形,各種皮膚病衰老也因此產生,如鬆弛、色斑等常見的表象。

3.陽氣不充則皮膚鬆弛

民國中西匯通派醫家張錫純在全面總結《內經》以及歷代醫家觀點基礎上創立「大氣論」,大氣即宗氣。

宗氣主要功能,一是宗氣形成后循喉嚨而走息道,鼓動肺呼吸,實現肺中清濁之氣的交換;二是宗氣由肺貫注心脈,協助心氣推動心脈的運行;三是撐持全身、統攝營衛,為諸氣之綱領,代元氣主持全身氣化。

人陽氣充足的時候肌膚和肉都會顯得緊緻,就像小孩子一樣,而陽氣不足,宗氣虧虛不能撐持全身,因此皮膚就像鬆了氣的氣球一樣鬆弛老化了。

4.陽氣不化則皮膚色素沉著

前面我們提到「陽化氣,陰成形」的理論,皮膚容易長斑是因為陽氣清理垃圾物質效率下降,不單是皮膚表面的問題。

陽氣不足身體不能維持恆溫,常態下表現為基礎體溫下降,致使氣血運行速度變慢,機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產物(如痰飲、瘀血、結石等)及外來物質(如風、寒、濕氣等)不能及時排出而瘀積成疾。

如果陽氣稍有不足,人體功能基本能維持,但人會有肥胖、手腳冰涼、等各種不適癥狀。

如果陽氣不足程度加劇,人體基礎體溫就會進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舊疾、舊傷或先天缺陷處瘀積堵塞現象更為嚴重,致使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顯失常,因其堵塞部位與程度的不一樣而外在突出表現為某一部位的病變。

陽氣不化則皮膚色素沉著   (pixabay)
陽氣不化則皮膚色素沉著 (pixabay)

而皮膚色素就是源於機體這種陰陽的失衡機理。「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陽氣溫煦推動調控機體的生命活動。若陽氣不足,溫煦失常,不能推動血脈運行,陽不化陰,瘀血阻絡,可見色斑形成。

艾灸通陽、護養皮膚,把丟失的的陽氣補回來

《針灸大成》指出:「在肌腠非熨火芮不能以達」。可見,調理皮膚異常,唯有艾灸可以直達病灶,這遠非其他方法可及。

艾灸可以溫陽散寒、補益陽氣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這兩點對皮膚衰老都有作用。

第一,艾火是純陽之物,它的純陽之氣可以補充局部衰弱的衛陽,平衡皮膚局部積聚的陰霾,把陰邪給散掉,恢復我們一開始所說的「陽化氣」功能。

第二,艾火可以補充體內的陽氣,把陽氣收納回體內,體內陽氣充足,提供源源不斷的陽氣,自然就能通暢地達于體表。同時臟腑因陽氣得到補充和恢復,功能隨之加強,排毒和自愈能力加強,體內的毒素也能被迅速趕出體外進入皮膚。

艾灸雖好,但施灸的過程中,通常需不停地更換艾柱或者移動艾條位置,如果是灸多個穴位,就更費時費力。那有沒有不用操作,更省時省力的好方法呢?——艾草坐墊。

坐墊法古代廣泛流行於民間,清代名醫吳尚先就很推崇。

艾草純陽,把艾葉裝在坐墊里,讓純陽之氣從腸道、會陰處進入人體,可以溫暖下焦及五臟六腑,補充局部衰弱的衛陽,平衡皮膚局部積聚的陰霾,散掉陰邪,恢復「陽化氣」功能,從而緩解陽氣不足。

以及,幫助身體把陽氣收納回體內,體內陽氣充足,自然就能通暢地達于體表,溫煦推動臟腑的各項功能,機體的清除垃圾和自愈能力也隨之加強,體內多餘的垃圾也能被迅速趕出體外進入皮膚。

國貨鋪的艾草坐墊選取的是自有蘄春種植基地、端午前後採摘的蘄艾,人工處理陳放,陳化3年的艾葉用石臼和木槌反覆打磨,捶打成絨,然後過篩再捶打,如此重複至少7次,補益陽氣和養護皮膚的作用更甚。

艾草(pixabay)
艾草(pixabay)

搭配舒適棉麻布,坐著就能用艾的力量暖下焦,通陽護養皮膚,好用還省時省力。

現在處暑節氣已經過了,陽氣充實旺盛不再,素體陽氣不足的人逐漸會感受和出現上述陽氣功能下降帶來的不適,所以提前做好養生治未病,需要及時補充陽氣。

本文章或節目經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原文鏈接:老祖宗推崇傳承3000年的懶人養陽法,簡單實用!坐著就把「陽氣」補足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