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和傳染病學家關於Omicron與疫苗的最新訪談

2022年01月10日 9:49 PDF版 分享轉發

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和傳染病學家關於Omicron與疫苗的最新訪談

生活在的人對迪迪埃·拉烏爾(Didier Raoult)醫生絕不陌生,他是法國傑出的微學家,曾任法國馬賽傳染病醫療和教學研究所(IHU Méditerranée Infection)所長,兼馬賽大學教授。爆發之初,各界將其尊為,連馬克龍都親自上門討教經驗。

漸漸地,隨著研究的推進,他指出羥氯喹【小編推薦:主媒終於承認羥氯喹有效 曾遭譏諷的黑人女醫生要求拜登道歉】能有效遏制新冠,且支持自願接種疫苗【小編推薦: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質疑信使技術,其言論惹怒當局,媒體將他從神壇上重重地摔下。去年夏天,IHU不再續約他的合同,解除其所長及教授職位。年底,他還被指控「通過篡改數據,涉嫌偽造有效性的研究結果」,對此馬賽大學展開內部調查。

而拉烏爾教授並沒有退縮,他繼續秉持科學的態度,定期分享他的研究發現。然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面對各種抹黑,烏拉爾教授的最新視頻在上線四天後,達到200多萬的觀看量,這對於法語這樣一個小語種是不可思議的神跡

以下是他關於Omicron與的最新訪談,其中有許多見解讓人耳目一新。

您能談談Omicron變種嗎?

在很多國家,Omicron變種已成為了主導病毒,感染數量達到兩年來的頂峰。但是儘管其傳染性很強,造成的傷害卻越來越小,很多人幾乎沒有癥狀。住院人數及重症患者比例減少,死亡更少。我們醫院統計的2000名患者中,只有一人死亡,此人是一位接種了三針疫苗的老人。

有些地方,比如非洲,有5-8%的人口是無癥狀病毒攜帶者。Omicron病毒更類似於鼻病毒,呈癥狀。鼻病毒對一些特殊的脆弱人群,比如老年人,可能會造成1-2%的死亡,Omicron的死亡率更低,因為大規模監測把無癥狀或輕微癥狀者都算入了分母。

Omicron與Alpha﹑Delta等前幾種變異病毒並不是一回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針對疫苗的研究報告都是無效且過時的,因為它們所針對研發的病毒已經不存在了,已被其他病毒代替了!要記住,Covid 19新冠病毒不是一個物件,而是一個會發生變異的病毒,一般來說,變異病毒會愈發變弱,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經過幾次變異后,變異病毒會漸漸消失,存活的只是病毒的片段。我們現在看到的,特別是在西方國家的大爆發就是這種情況。它感染性強,但是危險不大。

能談談疫苗對Omicron的保護效果嗎?

Eurosurveillance(歐洲監控醫學期刊)最近發表了兩篇文章,描述了挪威及丹麥的Omicron 感染情況,這兩個國家的接種率都很高,成人接種率都在90%以上。我們看到丹麥的785名陽性患者中,只有一人住院,無人死亡。這與我們在法國觀察到的情況相符。但根據我們醫院的統計數據,接種率大概在50%,比丹麥與挪威低不少。

此外,我們還觀察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接種疫苗【小編推薦:專家爆驚人內幕:接種疫苗,你有更大的可能會死於病毒】后,呈現出兩個陽性高峰,第一個在接種后的2至3周。對此,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報告與我們的觀察完全一致,35%的感染髮生在接種后的3周內。第二個高峰則發生在接種后的3至4個月。我建議大家閱讀Jacques Fantini 的科學報告,他認為這是由促進性抗體造成的。也就是說通過接種,植入一定量病毒導致感染。根據每個人的體質,所需要的病毒數量不等,有的要100個,有的要1000個, 有的要10000個,才會生病。這就是病毒學中經常說的「半數致死量」,即需要多少病毒殺死一半測試的目標動物(一般為老鼠)。注入一個病毒是不會致死的,一定要達到一定數量。病毒的數量也決定了其傳播性。比如,當兒童感染了流感,他們會咳嗽得更厲害,比成年人散播的病毒更多,因此兒童更容易傳播流感。因此,打針后馬上感染的人群以青年人居多,他們有很好的免疫力,產生了即時免疫。隨後抗體在幾個月內迅速減少,這就是要求補打加強針【小編推薦:接種第三針疫苗 恐引發ADE效應】的時間點。

但總而言之,現在的疫苗由於是針對其他毒株研製的,所以對Omicron作用不大。恕我直言,這個觀點,我已經說了很多遍了。

那麼疫苗到底有作用嗎?

信使疫苗相比傳統疫苗是否更優,這個我們無從考證。我每天都在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如圖所示,上方是法國的確診人數曲線,中間是死亡人數曲線,下方是接種疫苗人數曲線。通過這三個曲線,我們看不到疫苗對疫情的任何控製作用。至少,信使疫苗對疫情的控製作用為零!所以,你聽到的都是錯的。這也許是因為病毒變異,也許是因為接種后的感染高峰。不管怎麼樣,疫苗對疫情控製作用為零!

但是我們又看到,確診人數上升而死亡人數下降了。相比未接種人群,接種人群的死亡率較低,但這也非絕對。也就是說,疫苗對脆弱人群確有保護作用,降低了死亡率及重症率。但是,現在確診人數飆升,表明疫苗完全無法控制疫情,同時,死亡率確實降低了。那麼我們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合理地使用疫苗。

這裡有一篇John Ioannidis新發表的學術論文,他的研究成果被世界上許多傳染病學家引用。他指出,在這場疫情中,富裕的發達國家相比貧困國家,表現更差,死亡人數更多。一些不富裕的國家死亡率低許多,只有0,2-0,3%,而富裕的發達國家,死亡率高達3%,這是讓人無法理解的。

再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曲線,分別代表富裕國家﹑貧窮國家的感染人數。富裕國家的接種率是最高的,成人接種率均達到80%以上,而他們的感染率高得驚人!全球已經接種了90多億劑疫苗,大部分富裕國家人民都接種了兩針以上。那麼怎麼解釋發達國家的高死亡人數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發達國家不向Covid患者提供就診,醫生不再治療病人,任其在家裡自我康復,這是極其錯誤的。醫生要實地給病人看病診斷,而不是通過電腦。我與剛果的一個醫生交談,他認為,親自給病人診斷,這是必不可少的,很多病人焦慮煩躁,見了醫生能緩解病情,否則會加深焦慮,不利於康復。其次,發達國家老齡化嚴重,法國2020年的數據顯示,一半的死者是養老院的老人,顯而易見,該病毒的殺害對象是老年人。這篇報告綜合了全世界的所有數據,我們看到0-19歲人群的死亡率是0,0013%,而85歲以上的死亡率就要高許多。換言之,疫苗對低危人群的保護作用可忽略不計。

我們現在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討論風險受益比,現在針對每個人群都有許多統計數據,包括死亡率以及疫苗產生的心臟疾病副作用,必須要從個人角度出發,考慮是否接種疫苗。從群體角度出發,我再次重申,疫苗對疫情控制沒有任何作用。不要一味相信媒體,如果疫情控制了,他們會說是因為疫苗,如果沒有控制,他們會堅稱不是疫苗的錯,或是讓你打第二針﹑第三針【小編推薦:第三針疫苗?剛博士畢業,北大美女在美國突然去世】﹑第四針。此外,世界衛生組織也承認,首先,疫苗無法緩解疫情,其次,兒童接種疫苗沒有科學依據。因此,我認為,應該理性看待問題,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我將所思所想都寫成了書,這是我的發聲方式。我現在拒絕參加任何電視節目,他們想盡辦法套話,然後掐頭去尾地取意攻擊。我現在通過寫書,表達我的自由觀點。

那為什麼現在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為什麼主流觀點與您的觀點差距甚遠?

我只觀察事實,以數據為依據。美國國家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在接受Nature採訪時說道,現在做科學研究越來越難,要面對大集團與政府施加的巨大壓力。

疫苗已經成為了充滿暴力的宗教信仰,有活躍分子﹑有神父,有公共科學的「專家」做媒體宣傳,也有人說不接種就是殺人犯,我彷彿在看一場宗教戰爭。而沒有人在看事實說話,沒有人在真正討論疫苗是否真的行得通。

對待羥氯喹的態度也是如此。我們做了一個調查,詢問了100位醫院的醫生,是否曾經給葯時使用過羥氯喹,一半以上的人都用過。這是一個常見的藥物,能有效治療熱帶疾病。但是突然,周五,部長宣布,周六起全國停止使用該葯,不許再給病人用羥氯喹,我們都知道,這是毫無根據的。從那時起,我不禁對整個社會產生質疑,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睜眼說瞎話,用謊言統治世界,這令人無法置信,聞所未聞!最好的間諜也沒辦法做到!

除此之外,法國科學委員會的主席居然可以兼任倫理委員會主席,同時給總統及總理做顧問,其中的利益糾纏令人難以想象,而這種現象已經在這個國家無處不在,成為了一種潮流,我無法相信我的眼睛。「專家們」輕率地說,沒問題,可以放心給孩子們打疫苗!這已經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事實已經失去了重要性。

巴黎政經學院的一個校長曾經說過「目標引導事實」,這就是現狀。個人意志的重要性超出了真實的科學數據。現在是科學與信仰的鬥爭,我只知道科學,我不關心信仰,這不是我的職業。我可以與不同信仰﹑不同政見的人一起工作,我也沒有什麼黨派偏好,我昨天聽了Melenchon(老牌左翼政治家)的演講, 我覺得他說得太棒了,可是我從來沒有給他投過票。

讓我們看看英國的公共衛生網站,上面赫然寫著「我們絕不強制疫苗接種【小編推薦:專家爆驚人內幕:接種疫苗,你有更大的可能會死於病毒】」。法國的強制疫苗已脫離科學範疇,而是成為一種世界觀,即民眾必須服從,因為「我」肯定,這是為了他們好。當我們無法撇開個人偏見,而堅信自己知道什麼是對別人好的,那我們正在走向極為危險的境地。

現在,只要呈現的數據或言語與官方的不一致,他們就會想盡辦法打壓,馬賽地中海傳染病醫療和教學研究所近來對我的各種攻擊便是如此。

這次的大疫情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重演,就像20世紀初,向人民強加宗教信仰與政治意見,強調意見統一,並堅持自己是對的。在科學界,沒有一個人能說自己絕對正確,因為科學在進步,病毒在變化,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隨時調整。當我們面對一個全新的疾病,提前預告它會如何發展,這不是科學,這是巫術。

馬克思說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都會重複出現,第一次是喜劇,第二次卻是鬧劇」。

[西行小寶]Chris Fu編譯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