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堅持清零后與病毒共存 台海兩岸疫情的同與不同

2023年01月04日 0:45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美國之音,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 林柏宏
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的醫護人員在護理一名感染新冠的病人。(2022年12月28日)
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的醫護人員在護理一名感染新冠的病人。(2022年12月28日)

中國近期新冠防疫急轉彎,一夕之間放開執行三年的嚴格封控政策。在此之前,曾同樣堅持清零的,也從去年4月起邁入與共存的新時代。醫學專家表示,兩岸在確診數攀升之際均出現醫療量能緊繃的情形,老年人疫苗【小編推薦: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接種率也都偏低,但與台灣在選擇、防疫規劃,及選擇走向與共處的時間點大不相同。然而,不論中國防疫策略為何,觀察人士認為,中國短時間內恐難遏止病毒擴散,預估疫情將出現三波高峰,並將持續至明年3月中才會平息。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12月26日發布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並表示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將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對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並稱是中國「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而在此份公告前一天,中國衛健委宣布,即日起 「不再發布每日疫情信息」,將由中國疫控中心發布相關疫情資訊,供參考和研究使用。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已放棄長達3年的清零政策,成為全球最晚走向與病毒共存的主要經濟體。然而,就在中國鬆綁「動態清零」政策后沒多久,當地各省市的陽性確診病患激增、多家急診室被擠得水泄不通,還傳出快速抗原試劑以及退燒藥等遭搶購一空的情形;近日在推特和微信上,更出現殯儀館上千具遺體待火化的視頻,儘管這與中國官方公布本月僅6起新冠感染死亡病例的紀錄,呈現截然不同的情況。

同樣曾為全球少數堅持清零的國家之一的台灣,則於今年4月起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階段,不過也隨即於5月新增大量確診病例,但在醫療量能緊繃的情況下,當地各醫療相關工會於同月前往台灣衛福部,抗議醫護人力不足、輕重症分流徒具形式等問題。

因此,針對目前面對與病毒共存后首波疫情高峰、但醫療系統同樣遭重壓的中國,台灣醫學專家認為,有無確實做好「分級醫療」及「檢傷分類」,也就是妥善分配醫療資源,並依照依病人病情危急程度,建立病人優先就診順序,相當關鍵。

中國疫情攀升 專家強調分級醫療重要性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 (照片提供:陳秀熙)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 (照片提供:陳秀熙)

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告訴美國之音:「我們那時候是經歷過一些崩潰的過程,當然,如果在平常遇到人員足夠,然後病人也沒這麼多的狀態之下,確診病人就是以胸腔科醫師、或是感染科醫師為主(去診治),但是(確診病)人再稍微多一點,就把內科醫師全部都抓進去照顧病人,就不分肝膽、腸胃科,心臟科。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擋得住指數上升的這種醫療需求,所以就是要把資源分配在最優先的人身上。『分級醫療』,就是要第一時間判斷說誰的救援的效益是最高的。」

根據《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刊登的報告顯示,中國若沒有採取加強接種及提供治療藥物等防護措施情況下貿然中止清零政策,恐導致約1億多人確診、150萬人病故,疫情流行高峰ICU需求量將達100萬張,是目前容量的15.6倍以上。

而據中國政府網11月21日資料,中國目前每10萬人口的重症監護病床(ICU)不到4張,官方坦言,ICU病床數」與發達國家之間還有不小差距」。若與台灣每10萬人有30.9張重症監護病床相比,中國的ICU床位數更是相形見絀,換言之,在同樣是面對疫情高峰的情況下,中國的重症醫療系統恐比台灣負荷更大。

對此,姜冠宇強調,中國在醫護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在這時候找出最應該優先獲得妥善照顧及救治的病患,才能有效運用醫療量能,他說:「要把這些資源都投注在上面,還有(搭配)抗病毒藥物的使用,盡量減少他們的死亡人數。」

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照片提供:姜冠宇)
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照片提供:姜冠宇)

兩岸老人疫苗接種【小編推薦:專家爆驚人內幕:接種疫苗,你有更大的可能會死於病毒】率均偏低

除了「分級醫療」能減緩中國目前的醫療量能外,筆名林氏璧的前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感染科醫師孔祥琪則說,相較亞洲部分國家,中國跟台灣老年人的疫苗施打率均偏低,因此當局在疫情爆發期間,有無持續推動疫苗接種跟藉由藥物輔助,照顧極為脆弱的高齡長者的身體健康,就顯得相當重要。

林氏璧告訴美國之音:」新加坡、韓國、日本這些國家,在老人家的疫苗施打率幾乎都是九成以上。這一點台灣其實也沒有做得很好,中港台這3個地方,老人家都不太敢打疫苗,可能有類似的文化因素。我覺得(中國)應該還是要盡各種方法打疫苗,可是在已經進入疫情最高峰的時候,疫苗可能會緩不濟急了,所以你這時候需要藥物來幫忙,或是有一些老人家,他怎麼樣都不願意打疫苗,所以你就只能靠及時就醫,在他有癥狀的愈早(的時期), 投予確實能夠降低後來轉重症的抗病毒藥物,要有足夠的這些藥物準備著。」

前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 (照片提供:林氏璧)
前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 (照片提供:林氏璧)

據台媒《TVBS》10月報道,台灣今年截至9月26日為止,75歲以上長者一劑疫苗施打率為82%、第二劑為78.3%,但日本截止10月3日為止,80歲以上長者一劑疫苗施打率高達97%、第二劑也有96%。而台灣截至10月3日為止,高齡長者占累計總死亡人數佔比達55%,然而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比例佔全球之冠的日本,自疫情爆發以來,80歲以上死亡人數佔比則達54%。對於日本老年人口新冠死亡佔比比台灣低的情況,台灣醫學專家在報道中表示,其主因在於其長者疫苗接種率高於台灣。

據中國官方11月底發布的數據,中國全國60歲以上老人有86%完成2劑接種、追加劑接種率則約68%;不過,80歲以上老人的2劑施打率僅達66%,追加劑接種率則只有40%,為東亞各國最低。

中國、台灣疫苗選擇大不同

兩岸在剛走向與病毒共存之際,確診數同樣出現暴增情況,老年人的疫苗施打率相較日、韓等亞洲國家也均較低,但其防疫政策仍有不同之處。像是採用疫苗方面,中國絕大多數民眾施打的是中國自製的滅活疫苗,如科興和國葯新冠疫苗,然而其效力備受外界質疑。

儘管中國官方也注意到高齡族群疫苗接種情況未盡理想的情況,近期已表示將加快推進老年人施打新冠病毒疫苗,但觀察人士認為,當地民眾對中國國產疫苗的安全性缺乏信心,可能也成老年人不願積極接種的原因之一。

相較中國,台灣大部分民眾接種的是國際普遍認定效力較高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如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Pfizer),或是採用腺病毒載體技術的阿斯利康疫苗(AstraZeneca),也有一些民眾施打的是台灣國產的高端疫苗。也因此,兩國使用不同種類的疫苗,可能也讓各自從疫情爆發到恢復正常生活所需的時間上有所差異。

針對目前中國疫情困境,美國和德國已表態願提供疫苗協助抗疫,但遭北京婉拒。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既然一些國家基於人道精神,願意幫助中國遏止病毒,北京也大可欣然接受,因此舉有助於減少中重症人數,也能讓民眾健康獲得進一步的保障。

林氏璧說:「我們有看到有一些國家願意提供藥物跟疫苗來幫助(中國),我覺得其實應該要接受這些外國疫苗,可能可以解決蠻多問題。外國疫苗跟藥物現在其實都已經是買方市場了,因為國外的疫情其實相對沒有那麼嚴重了。」

兩岸防疫規劃大相徑庭

然而,談到台灣和中國在防疫政策上最不一樣的地方,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恐怕是中國一夕之間突然放開清零政策,導致『非藥物介入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NPI)並未在解封第一時間完全落實。相較之下,台灣的自主防疫管理一直以來相當完善。

陳秀熙告訴美國之音:「台灣的自主防疫其實這3年來,老實講,民眾對於(戴)口罩跟社交距離,其實遵守度還蠻高的,那(中國)大陸當然這一點也是做得很好,但是對於突然的清零政策解封,沒有把這個『NPI』,也就是『非藥物介入措施』,包括這個口罩、社交距離、個人清消、公共清消,沒有做好完全地準備,那當然會引起BA.5(中國目前流行的新冠肺炎變異株)更大量地流行,所以這就是台灣的經驗跟(中國)大陸的經驗,有很大的區別。」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也認同陳秀熙的看法,並說他認為中國從清零瞬間180度大轉變轉變到病毒共存,顯然是政治決策,與台灣的防疫思維截然不同,對比之下兩國的規劃有極大落差。

林氏璧說:「從原本偏向清零,後來走向共存中間,一定不是一蹴可幾的,你兩邊要給老百姓的教育、然後你要準備的東西其實是完全不一樣。我覺得有一個最不同的地方是,假如你心裏是認定終究要開放,我要訂好一個road map(規劃),那我就要死守到那個時候,然後跟大家說,那個時候可能就要開放,而且恢復國際旅遊與國外交流,可是大家疫苗要好好打,到那個時候你至少要打到多少。那從今年7月以後,我不覺得中國有在做這件事情,因為他們疫苗(施打率)就停滯不前。

林氏璧接著說:「中國的這個(開放)時機,我覺得它也不是刻意選的,明顯不是,他們應該就是第一個卡在10月(的二十大)大會,然後遇到了抗議(指11月的 『白紙革命』),最後他們就開了,他們不是基於科學的理由。回過來到台灣,上一個農曆年過完年的時候,那時候其實台灣有零星的Delta(德爾塔病毒)的境外移入,可是過完年之後,第一次指揮中心記者會出來宣布的,是我們要把境外(入境檢疫)隔離14天,改成10天,反而是在放鬆。我覺得從那一天開始,台灣未來要怎麼走,已經跟中國背道而馳了。」

英國《衛報》今年5月也針對台灣與病毒共存的規劃報道表示,儘管在當時台灣單日確診人數攀升至3萬,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持續鬆綁防疫管制措施、放寬隔離規定,同時也呼籲民眾持續戴口罩、盡量在家上班、減少群聚、鼓勵接種疫苗【小編推薦:專家爆驚人內幕:接種疫苗,你有更大的可能會死於病毒】,也信賴民眾自行通報確診,並且自我居家隔離。衛報表示,種種作法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作用,讓民生和商業活動得以持續運行,民眾也並未恐慌。

中國恐現三波疫情、持續至明年3

此外,台灣跟中國選擇邁向與病毒共存的季節也大不相同。台灣約莫在今年春天逐步走出清零模式,然而中國卻是選在冬天突然放開封控。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對於中國這項決策感到不解,因為溫度較低將讓流感其他呼吸道疾病更容易肆虐。

林氏璧說:「中國開放的時機是12月,我覺得是一個很不好的時機,怎麼說呢?一個是,他們其實是選在一個,他們整體的免疫力在走下坡的時候(開放),那第二個是冬天,通常想要決戰,通常不會選在冬天。冬天很冷,在暑假炎熱的時候,多半的人在室外比較通風,不會聚集在房間里。冬天的呼吸道病毒是比較多的,你假如要跟Omicron(奧密克戎)決戰,最好選在夏天。」

不過,不論中國選擇在何時解封,疫情海嘯短時間恐將難以平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家吳尊友稍早表示,中國目前疫情可能在今年冬天達到頂峰,並將分為三波、持續約三個月。第一波將從12月中旬持續至明年1月中旬,第二波則于明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第三波病例則將從2月下旬持續到3月中旬。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