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中共更改新疆村名、推銷觀光 人權團體:旨在抹除維吾爾族文化

2024年06月24日 1:08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美國之音,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 林乃絹
資料照:中國政府組織外國記者參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期間,新疆華孚色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強在其公司宣傳板前講話。(2021年4月20日)
資料照:中國政府組織外國記者參觀自治區阿克蘇期間,新疆華孚色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強在其公司宣傳板前講話。(2021年4月20日)

台北 — 

政府在新疆實施「種族滅絕」的議題近期再受矚目,國際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最新報告表示,當地政府系統性更改新疆各地的村名,用愛國詞彙替代伊斯蘭文化。與此同時,中國官方正通過熱播電視劇《我的阿爾泰》積極推廣新疆旅遊。人權人士批評,這一系列動作恐將讓慕名而去的外國觀光客淪為傳聲筒,因為在高壓統治之下,當地人就算真的面對遊客,也不敢說出真相。

連日來,新疆阿爾泰地區積極為正要展開的旅遊旺季做準備,《新疆日報》星期天稱,當地已經備妥逾2,100輛客運車輛,並全力修繕景區,準備迎客。

這樣的底氣,全拜中央電視台5月熱播電視劇《我的阿爾泰》之賜。劇中呈現的美景,讓阿爾泰瞬間成為熱門旅遊打卡地。當地文旅局宣稱5月接待遊客415.03萬人次,同比增長60.81%,旅遊收入更年增88.25%,預計觀光熱潮將延續到9月。

人權組織:中國有系統消滅新疆傳統村名

尷尬的是,旅遊信息顯示「阿爾泰」這一別具特色的地名,最早源於突厥語和蒙古語,都有「金子」的意思,意指當地山區富含黃金。然而,許多類似的新疆傳統地名,卻正因政治因素遭中國政府逐一抹除。

總部位於美國「人權觀察」與挪威組織「維族救助(Uyghur Help)」6月18日連袂公布最新報告指出,自2009年起的14年間,新疆有3,600座村落更名,其中1/5,約630起涉及伊斯蘭宗教、維吾爾文化歷史的改名,主要發生在維族占多數的喀什(43.8%)、阿克蘇(22%)及和田(25.4%)。

例如,位於喀什的阿克美其特村(Aq Meschit)原意為「白色清真寺」,在2018年被更名為團結村;而新疆帶有「麻札(Mazar)」,即「聖地」一字的47個村名,目前僅剩6個保有原名。

報道顯示在2016年有28座村莊名稱中有伊斯蘭宗教導師「霍加(Hoja)」一字,其中25座於2023年更名。另外,現行新疆村名皆不再有意指統治者的「海利派(Xelpe/Khalifa) 」一詞。

取而代之的,則為具有中共意識形態的詞彙,像是有79座改名為「幸福村」、69座「團結村」和55個「和諧村」。人權觀察中國部代理主任王松蓮直言:「村名變更似乎是中國政府抹消文化與宗教表達的措施之一。」

維吾爾人噤聲 無力反抗改名

對此,一位居住在新疆,因議題敏感不願具名的人士向美國之音證實,確有部分新疆地名被遭更改,但不在自己居住的區域,她謹慎地響應「更名無傷大雅,且這事也沒辦法」。

在重慶的魏先生認識許多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友人。他說,在中國當局「去伊斯蘭化」的執政目標下,抹除宗教關聯的「更名」是常見手法,而改為宣傳詞彙,為的是展現「我們和維吾爾族、少數民族和諧融洽」。

魏先生對美國之音說:「原本是古蘭經裏面這種宗教上的名字,現在完全漢化。(甚至)很多維吾爾族的朋友講普通話比我們還要標準,紅色教育是很嚴、很重的,比內地的話還要學得更多。漢化得已經完全跟我們沒什麼兩樣,他也(已經)不知道他的維吾爾族文化。」

在新疆烏魯木齊的漢族居民楊小姐則有不同的觀點,她說政府建設當地旅遊,雖推動種族融合,卻仍保存原先的維吾爾族文化特性,包含民族文字和伊斯蘭節日,其實是更加著重發展當地文化。

她稱,自己的父親曾在維吾爾族村落駐村幫扶兩年,就是因為當地沿用傳統村名,連寄信都很困難。楊小姐認為,這凸顯漢化政策的必要性,但實務上,也會保留當地文化,並不衝突。

楊小姐告訴美國之音:「那個村子還是保有了自己的名字,給他(父親)寄東西的時候,地址就非常複雜。兩種語言不通的話,政治方面也比較難溝通,或者是比較難管理,兩個種族很容易造成這種矛盾誤會。一個黨派想領導這個地方,那文化輸出肯定是不可避免、也不能減少的。」

中國政府藉改名、懲戒菁英 抹除維族文化認同

然而,總部位於美國的非營利組織「維吾爾人權項目(UHRP)」外展專員塔什肯·多萊特則指控,小到改名、大到集中營,都是中國政府動用國家力量,要讓維吾爾族的文化認同和歷史從世界上消失。

塔什肯認為中國在新疆進行種族滅絕是「軟硬兼施,一方面改掉傳統地名,替換成紅星、紅旗這類中共詞彙,宣傳愛國愛黨意識。另一方面,抓捕文化精英、歷史學者、知識分子,目的是剝奪維吾爾族了解自身文化認同的權利,只能接受中國宣傳。

電視劇美化新疆吸引觀光 :當心淪為回聲筒

同樣的辯論,也出現在中國政府借影視劇推銷新疆觀光的行為上。

一名位在新疆喀什的維吾爾族居民對美國之音說:「我的阿爾泰電視劇,和現實中很接近的,很多人可以了解到新疆,我最大的發現是新疆旅遊的人數變多,自然而然經濟也變好了。受到幫助的第一應該是餐飲行業、第二個就是手藝行業,新疆這邊民族手藝、各種小擺件。」

他同時強調現在新疆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階段」,人民安居樂業、家庭幸福安康,日子過得安逸,「一個中國都是血肉兄弟」。

但重慶的魏先生則認為電視劇只是單向的正面宣傳,卻隱藏了族群文化差異、生活作息不同,以及嚴峻的氣候條件,「現實沒有如此美好」。

位於台北的西藏台灣人權聯機的理事長吳豪人表示,新疆旅遊都是「被安排」的行程,遊客無法接觸「敢講真話的維吾爾人」,現在的新疆已不是維吾爾人的新疆,而是中國人的新疆。

吳豪人強調,維吾爾人之所以噤聲,是因為對新疆維吾爾族採取最高壓政策,也就是用「再教育營」消滅文化,是被國際認定的種族滅絕罪。

吳豪人告訴美國之音:「真正的重點是在於,連這樣的事情,當地人都不敢告訴你們、不敢回答,這種才叫恐怖。千萬不要小看這個訊息,中國過去還(採取)相對懷柔的策略,現在全都放棄了,他們現在在做的就是集中營,不是以取他們的性命為前提,要做的是一個大規模的人種改造。」

吳豪人還指出,中國當局不但掠奪新疆的軍事和稀少礦物資源,也要觀光資源,但所有資源都不會進到新疆人口袋裡。

美國人權人士塔什肯則表示,中共投入大量資源「洗白」並推廣新疆觀光業,是在集中營「醜聞」曝光后,發展大外宣的新工具。

塔什肯說,觀光是「高深」的滲透手法,通過邀請各國民眾到新疆觀光,在導遊帶領下瀏覽由政府審核后指定參觀的景點,目的在展現文明富饒和共產黨建設,增加中國論述的可信度。

在他看來,最危險的是這類宣傳會造成遊客錯誤認知,進而成為共產黨的「回聲筒」,傳遞出錯誤信息,讓外界以為西方世界對新疆和共產黨的指控是不實論述。

塔什肯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共產黨試圖塑造的新疆是一個落後、治安不好、極端分離恐怖主義盛行的地方。然後共產黨的治理之下才讓這裏治安變得穩定,有開發、有工作,政府治理有功,才會把這塊化外之地,教養成這種新的維吾爾人,接受中國文化【小編推薦:探尋復興中華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洗禮、愛國愛黨。」

中共營造「新疆沒事」假象 盼吸引外資設廠

塔什肯進一步分析,中國還企圖通過觀光推廣展現「新疆沒事」的錯覺,吸引外資設廠投資。

他說,共產黨作為「精打細算的人權踐踏者」,主導推動新疆產業,藉此洗白又賺觀光財,最終更加深維吾爾人對中共政府的依賴。

「維吾爾人權項目」早在1月17日發表題為「種族滅絕之旅」的調查中就指出,國際旅行社不僅為前往新疆旅遊提供便利,且延續了中國政府的敘事手法,將維吾爾人描繪成旅遊消費賣點,間接地正常化了中國政府旨在根除維吾爾人身份的種族滅絕政策。

塔什肯強調,在中國沒有法律人權的前提下,旅游業的興盛是中共由上而下操縱的樣貌,維吾爾人仍是觀光產業鏈的最底層。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