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蘋果被停刊三周年 前記者情緒受困拒看新聞

2024年06月24日 19:00 PDF版 分享轉發

2024.06.24
蘋果被停刊三周年   前記者情緒受困拒看新聞

2021年6月24日,《蘋果日報》出版最後一份報紙。創辦人及6名前高層被控以《》,案件仍未審結,至今已被囚超過1000日。公司的資金遭凍結,數百名員工仍未能全數取回薪金及。前記者A趁《蘋果》結業3周年回到大樓憑弔:「以前份工好有意義,現在做什麼都冇乜意義。但對我有沒有意義都不重要,(蘋果)對公眾的意義,當它消失了之後,見到現在的情況,你便知道它的意義在哪裡。」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被控串謀勾結、危害、串謀煽動罪,2020年12月被捕后一直還押,案件拖延至2023年12月才正式開審。控方經過90天舉證后, 將於今年7月24日作中段陳詞。同樣被控以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罪的6名高層,包括張劍虹、陳沛敏、羅偉光、林文宗、馮偉光、楊清奇已承認控罪,待黎智英案審結一併宣判。審訊曠日持久,除了被告飽受窂獄之災,《蘋果》前員工的工資、有薪假期折現和遣散費亦因此呈膠著狀態。在《蘋果》港聞版工作十多年、任職採訪主任的A,今年4月首次收到由破產欠薪保障基金髮出的支票,但距離她應得的金額仍有大段距離:「我相信很多同事都是心有不忿。這些錢明明是我們的工資,你要對付間公司,為什麼要所有員工去陪葬呢?」

03 (1).jpeg
有《蘋果》前員工收藏了採訪車模型,就算已到海外生活仍放在家中當眼處,作為記念。(受訪者提供)

蘋果人除了申請破欠基金,較積極的會去勞資審裁處登記,「我們都知道,權不在我方,只可以在被動狀態,只可以等。」「難聽啲講,佢唔俾你,你奈佢咩何?咬佢食咩?」兩名前員工今年4月以債權人身份入稟申請蘋果日報有限公司清盤,將於7月3日聆訊,「大家不要以為到時法庭會頒令清盤、接著的程序就可以啟動。因為公司其實仍然存在,只不過戶口被凍結了。」她估計法庭不會有所動作,「要《蘋果》案完結后,後續的事才可以實行。現在是不會有任何進展。」

04.jpeg
《蘋果》主題Lego模型。《蘋果》結業后,香港曾出現過有多款記念品,現時已絕跡市面。惟台灣的蝦皮購物網仍有零星店家有售。(受訪者提供)

「現在的新聞會令你癲」

三年來,A定期去探監、探望舊同事,但法庭只在案件提堂時去過一次,「主要是跟老闆Say個Hi打招呼,做個支持。」「開審后沒有再去了。自己情緒上不太能處理。」A現時沒有正職,工作曾經佔據她大部份的熱情,問到會否想重投新聞行業,A斬釘截鐵的說不,「因為明知沒有空間去做。我很欣賞現在仍繼續努力做的人,他們面對很多難處。但我自己沒有這個心,沒有熱誠去克服這些困難。」「我現在不太想看新聞,坦白說。  但如果你要做這行業,一定要看很多新聞。現在的新聞會令你癲。」

98.jpg
從未現真身的法國塗鴉Invader 2015年在壹傳媒大樓留下其招牌馬賽克作品。他曾經在香港創作逾70幅塗鴉,但大部份已被政府消滅。壹傳媒大樓的圖案亦早已被撬走,留下「還返自由比我地球」的字句。Invader 的作品價格不菲,以往拍賣成交價最高達120萬美元。(粵語組製圖)

英國「路透新聞學研究所」2024的「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顯示,全球主動迴避新聞的人口達 39%,較 2017 年增加 10 個百分點。原因包括認為新聞重覆沉悶、負面,令人感到焦慮及無力。研究員 Nic Newman分析指,近年的新聞充斥疫情、戰爭等消息,迴避是自然反應,「以保障心理健康,繼續自己的生活」。

99.jpg
從未現真身的法國塗鴉藝術家Invader 2015年在壹傳媒大樓留下其招牌馬賽克作品。他曾經在香港創作逾70幅塗鴉,但大部份已被政府消滅。壹傳媒大樓的圖案亦早已被撬走,留下「還返自由比我地球」的字句。Invader 的作品價格不菲,以往拍賣成交價最高達120萬美元。(粵語組製圖)

A表示:「少了一份敢發聲的報紙,對公眾來說是一個損失。但就算有《蘋果》,都可不可以像以前那樣自由地報道。現在整個政治環境不同了。其他報紙都繼續存在,但有些故題你根本就不可以報道。」香港非因沒有《蘋果》而陷落,是《蘋果》因為香港陷落而消失。「有些事它(政府)已經告訴你不能過,你究竟還有多大胆,去超越那條線呢?」

記者:陸南才  網編:陳家傑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