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深度查核|央視紀錄片為南海主權提供了「鐵證」? (上)

2024年06月27日 0:30 PDF版 分享轉發

作者:鄭崇生
2024.06.26
深度查核|央視紀錄片為南海主權提供了「鐵證」? (上)

中國爭議對抗衝突不斷。除了海上短兵相接,英語頻道中國環球電視網(中國國際電視台)也製作了《這裡是中國南海》的紀錄片(以下簡稱「紀錄片」),以實地考察、專家採訪和歷史資料的呈現形式,試圖證明「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這部紀錄片製作了中文、英文、法文、俄文、文、阿拉伯文共六個語種,在電視及網路平台全面上線。央視介紹稱,該「重磅製作」提供了「鐵證如山」,是為了「闡述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圖1.png
CGTN2024年的紀錄片《這裡是中國南海》片頭。(紀錄片截圖)

事實查核實驗室檢視這部紀錄片,發現片中部分說法並非歷史事實的完整呈現,是一種「觀點」而非「鐵證」。我們透過查閱資料,訪談專家,逐一查核其中論據,以上下兩篇刊出。

  1. 古代使用南海的,只有中國人?

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吳士存在紀錄片里說,「當時在南海活動的,應該說中國是唯一的」。另從南海的出土文物中試圖論證「長期以來,主要是中國人在南海作業、通過與使用」。

查核結果:這並非歷史全貌。

「『靠海吃海』當然不可能只有中國人這麼做,這是常識。」黎蝸藤認為,不論是在南海航行,或是在南海打漁(也就是片中說的「更路簿」 ),中國人都不是唯一的,甚至可能不是主要的人群。

黎蝸藤是旅美華人學者,南海問題專家,著有《被扭曲的南海史-二十世紀前的南中國海》及《從地圖開疆到人工造島-南海百年紛爭史》。

黎蝸藤引述越南古代學者黎貴敦於18世紀的著作《撫邊雜錄》告訴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根據該書記載,早在18世紀初期,越南人就在西沙群島捕魚,書中提到「船人辰遇北國漁舟,洋中相問」。

他表示,「北國」就指中國,上述文獻記錄了當時越南漁民和中國漁民一起在西沙作業,和平共處。雖然很難就此判斷是誰首先開發了西沙群島漁場,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漁民不是唯一在南海遠洋作業的國家。

黎蝸藤說,南海自古以來就是國際航海通道,無論中國和其他國家都有長期在南海遠洋航行的實踐,但最早並非中國。中國大陸(和海南島)的南海海岸線只在整個南海的北部一帶。

他認為,如果把「在南海沿岸短距離航行和近岸地區捕魚」就認為是「在南海航行」、「在南海打漁」就算「開發利用南海」,相信所有圍繞南海沿岸地區的人民很早就都如此了。

在南海航路的使用上,也有史料記載,阿拉伯、東南亞各國也早有活動。

黎蝸藤指出,討論南海航路時,更應關注的是穿越南海的遠洋航行,即所謂「海上絲綢之路」。

他舉《漢書·地理志》所載,中國第一次派使節前往南洋的事迹:漢朝使者從中國南部沿岸出發,沿著海路到克拉地峽東側,轉陸路穿越地峽到西側,再經海路最後到達位於印度半島「黃支國」。

從史料可知:第一,漢朝派使節訪黃支的起因是黃支國派人到漢朝送禮,而黃支國顯然是經由海路來到中國的。這表明在這次旅程之前,「海上絲綢之路」已為外國所開通。第二,漢使旅途的交通方式是「蠻夷賈船,轉送致之」,即提供交通的都是外國的「蠻夷賈船」,中國使節是搭了順風船。

到了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史料記載不少外國船隻到達中國南方廣州和交州經商,「番舶」、「崑崙舶」(東南亞)、「波斯舶」(伊朗)等都是從東南亞、印度、波斯外國等地來往中國。隋、唐時期,阿拉伯人在南海貿易中佔據主導地位,廣州還建立了阿拉伯人社區。

相反的是,唐代末前,中國人經由南海海路到外國的記載則非常少,主要是僧人,且都是乘坐外國商船往返。

黎蝸藤說,中國船隻成規模出海經商是宋朝前後。宋朝和之後,阿拉伯人和東南亞人也是南海海道的重要使用者。

  1. 南海島礁爭議的背景究竟如何?

關於中、菲對於仁愛礁(Second Thomas Shoal)、(Scarborough Shoal)的爭議,吳士存說,「東經118度國際線是一系列國際條約劃定的菲律賓領土西部邊界」,仁愛礁和黃岩島都位於東經118度以西,因此不屬菲律賓領土。

查核結果:這說法部分屬實。

吳士存向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記者解釋了「一系列國際條約」,指的是1898年的與西班牙的《巴黎條約》、1900年的《華盛頓條約》以及1930年的《美英條約》。亞洲根據美國國務院相關歷史檔案《條約外界線》的紀錄,吳士存此說法屬實。

圖2.png
美國國務院有關菲律賓《條約外界線》研究歷史檔案截圖。

1898年美西戰爭后,美國與西班牙籤訂《巴黎條約》,之後雙方又簽訂《華盛頓條約》,又稱《菲律賓偏遠群島之割讓》(Cession of Outlying islands of Philippines)。黎蝸藤指出,該條約規定「西班牙讓渡給美國其在《巴黎條約》簽訂時、屬菲律賓群島的所有列島,以及該條約第三條規定的界線外之列島。」黎蝸藤認為,這是一條「口袋式」條約,也就是如果一些島嶼在西屬菲律賓時代屬於菲律賓,那麼即便沒有在1898年年《巴黎和約》條約界線內,它們也屬於美屬菲律賓。

  1. 中國的「更路簿」說服力完勝西班牙地圖?

紀錄片批評菲律賓以一張2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時代的「民間地圖」,試圖論證黃岩島自古以來屬於菲律賓,遠不如中國漁民300多年前的更路簿(民間航海手冊)更有說服力?

查核結果:這部分論證欠缺歷史脈絡。

紀錄片中的「民間地圖」,由西班牙傳教士維拉德(Murillo Velarde) 繪製,美國國會圖書館網站已將紀錄片中使用的菲律賓古地圖數位化,可以線上查閱。

黎蝸藤指出,當時傳教士身份很多元,維拉德還是地理學者、法官、音樂家、詩人、歷史學家,而西班牙國王命令菲律賓總督塔蒙(Valdez Tamon)準備一份菲律賓地圖,塔蒙因此請維拉德繪製。

另外,根據文獻,維拉德是第1733章年收到國王的命令繪製這份地圖的。這是第一份完整的、科學的菲律賓全圖,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菲律賓地圖的標準版本。

圖3取自美國國會圖書館檔案.jpg
維拉德菲律賓地圖(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

至於「更路簿」,紀錄片描述它是海南漁民自古以來自編自用的航海「秘籍」,記錄了航海知識的手抄本小冊子及手繪的航海地圖。一位受訪者蘇承芬家擁有三本流傳下來的「更路簿」,記載了包括黃岩島、仁愛礁在內的大部分島礁,「為證明西沙和南沙群島自古屬中國領土提供了有力證據」。

但「更路簿」並不是中國官方授權繪測。

紀錄片以「更路簿」和維拉德繪製的地圖作相比。黎蝸藤認為即使中國認定「民間地圖」而不能作為「菲律賓管治黃岩島」的證據,但這完全可以證明菲律賓當時已知道黃岩島。 1792年,西班牙政府組織的科學家考察黃岩島;1800年,西班牙軍艦聖露西亞號(Santa Lucia)在馬尼拉當局指派下,首次對黃岩島進行了詳細測量;1866年年,一艘船隻在黃岩島失事,馬尼拉派船隻救助。這些事件都可能被國際法視為「有效統治」的證據。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Asia Fact Check Lab)針對當今複雜媒體環境以及新興傳播生態而成立。我們本于新聞專業主義,提供專業查核報告及與信息環境相關的傳播觀察、深度報道,幫助讀者對公共議題獲得多元而全面的認識。讀者若對任何媒體及社交軟體傳播的信息有疑問,歡迎以電郵[email protected]寄給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由我們為您查證核實。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在X、臉書、IG開張了,歡迎讀者追蹤、分享、轉發。X這邊請進:中文@asiafactcheckcn;英文:@AFCL_engFB在這裏IG也別忘了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