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他們在征服中原后,紛紛把姓氏改為「漢姓」

2017年06月28日 18:35 PDF版 分享轉發

一民族征服中原,卻紛紛把姓氏改為“漢姓”,改不了的都怕得要死

滿人的姓氏很多,尤其是在滿清入關后,滿人的姓氏達647個。

滿人姓氏來源比較複雜,大部分都是女真古姓,而且是女真貴族的姓氏。早期很多女真人是沒有姓氏的,甚至連名字也沒有。後來有了名字,像漢人的“貓蛋”、“狗蛋”,重名太多,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滿人就在名字前加地名或者部落名字。比如慈禧太后叫“葉赫那拉”,地名。

姓氏非常複雜,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屬性,有著優美的涵義。比如“葉赫那拉”中的“葉赫”的地名,“那拉”是一條河流,意思是葉赫地方那拉河邊的人。

清軍入關后,就有一些人改為“漢姓”。其實這件事蠻奇怪的,滿人當時地位高貴,恨不得把自己“旗人”身份貼在腦門上招搖過市,又怎麼會改為“漢姓”呢?

每個時代都有與眾不同的人,滿人中有一些人不願意張揚,不願意顯示“旗人”身份,就借用漢姓。“佟佳”是複姓,為了方便就改為“佟”;“愛新覺羅”是最高貴的姓氏,在清朝末年為了避開災禍,改為“金”。因為“愛新覺羅”滿語的意思是“金子”。

有的滿人選擇漢人姓氏比較常見的大姓,比如《百家姓》第一姓,“趙”姓。

其實滿人的姓氏早就已經被漢化了,還有一些蒙古姓氏混雜在裏面,這是滿蒙通婚的結果。

在滿人入關之前,就有漢化的傾向。比如努爾哈赤的兒子,多爾袞,莽古爾泰都是滿語,“皇”卻是漢語的音譯。所有著作中對滿語的翻譯,對應的皇太極的滿語都是“阿巴海”而不是什麼“台吉”、“太子”。有人說皇太極也是“太子”的意思。順治帝的“福臨”那直接就是漢語了。

歷史上的規律是,文化落後民族總是不可避免地征服文明更先進的民族,但征服之後往往被文明更先進的民族的文化所同化,這大概是歷史最大的冷笑話。

鈕祜祿是滿族大姓,女真望族才能姓這個姓氏,然而這個姓氏來源於漢姓。“鈕”字來源於“丑”,漢族有“丑”姓,是公孫丑後代的旁支。

乾隆皇帝的生母是漢人,原姓氏是“錢”後來改為鈕枯祿氏。不過也有人說鈕鈷祿是“狼”的意思,女真人對狼很崇拜,以狼作為圖騰,所以最後變成女真人的姓氏。

鈕鈷祿氏后改漢姓,改為“丑”姓或者改為“郎”姓。

還有本不姓“和”,他姓鈕鈷祿,應該叫“鈕鈷祿中堂”、“鈕鈷祿大人”。和珅這個名字是漢人的名字,是私塾先生給他起的,“和”是美玉的意思。古人的“字”是長大后自己起的,和珅的字“致齋”,毋庸置疑也是漢人的文化。

這說明入關之後,滿人被漢化的很徹底,漸漸採用漢人的姓。滿清入關前滿人的姓氏是多音節的,反應在漢字上,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入關之後滿人的姓氏漸漸變成單音節,有了漢姓的特點,同時保留滿族的文化內涵。

清朝末年,滿人的天下搖搖欲墜,大量的滿人貴族為生計發愁,為生計顛沛流離。清帝退位后,不學無術的滿人沒有謀生技能,於是四處打零工,或者當小商小販,賣魚、賣水果討生活。這時一部分頑固的“旗人”,為了不引起漢人的敵意,就改為漢姓。

為了生存,八旗弟子隱瞞了漢人身份,婦女脫下旗袍穿漢服,他們不敢用滿洲的一切,自家懸挂的也是東北的大米袋子。他們拜祭先人也只是偷偷摸摸的。

辛亥革命推翻滿人的政權,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滿人貴族感覺無地自容,又害怕被人認出,被人消滅,於是能逃回老家的就逃回去,逃不回去的紛紛改漢姓,把自己包裝成漢族。

根據當時的一份調查,辛亥革命后四處打零工、流落街頭,賣魚、賣水果的滿人佔四分之一比重,經濟十分窘迫。

比經濟窘迫更為可怕的是,社會地位的邊緣化和存在感的缺失。

當昔日的滿洲貴族,不能以自己曾經的輝煌身份為榮,反而以此為恥,這種地位的反差,才是隱藏在姓氏文化中最深刻的痛吧!

來源:每日頭條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石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