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屈原與《離騷》(3):香草美人的比德之美

文:童欣 來源:正見網

第十二集、美人的比德之美

其實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大,一個是他精神的感召力量;第二個就是藝術上,也就是在美上,他給留下了很大的財富。

其中在藝術上留下了一個就叫「香草美人」,比德的傳統。那麼他在說美人的時候基本在說國君。所以他說什麼,「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大家看屈原,他在看到時間飛速旋轉的時候,太陽、月亮互相交迭,新春金秋互相交替,當他看到這些的時候,他所想的是說國君楚王啊,時間有限。大家看楚懷王吃喝玩樂,多麼短暫,最後客死他鄉。所以聖賢擔心的是「您的頭上添上絲絲霜鬢」,追悔莫及,悔之晚矣。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為什麼!為什麼你不任用風華正茂的賢者,廢棄污七八糟的小人?」大家想想,國君在吃喝玩樂,跟賢臣一塊,賢臣要求他正,他不舒服。感覺不舒服,但是那是他能夠長久的東西。跟那些小人吃喝玩樂,那是舒服,那是享受,但是那些靠不住。所以屈原擔心的是這個,這叫憂君,替國君擔憂。

其實他替國君擔憂,他更是替老百姓擔憂,一個目光短淺、吃喝玩樂的國君,老百姓能好得了嗎?一個重用賢臣的國君國家就治理了,老百姓就能安居樂業、幸福安康了。其實您看屈原想的,並沒有想自己,說時間流逝了,我老了,他並不是這樣,他在替國君著想,替老百姓擔憂。

我們為什麼說《離騷》不是牢騷,下面那句話很能說清,「為什麼,為什麼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駕著龍馬,飛快地向前猛奔!」其實楚懷王開始有大志的,因為他可以統一天下,王天下,被推為合縱長,你想想,被推為合縱長那需要得到各國的擁戴,不是這個道理嗎?

唐太宗被各少數民族公推為天可汗,大家都承認他。楚懷王這個合縱長,六國都承認,願意接受你的領導,多好的時機?如果他任用屈原,那真的是王天下,楚國就會強大起來,那個世界也就太平了。所以「為什麼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駕著龍馬」,你看他用的詞「龍馬」,這都是天上飛的神奇、美好的東西。「飛快地向前猛奔」,時間不等人啊!

大家想想屈原的這些詩多美啊,多麼富有,那麼富有神采。有人以為古人搞文的人很柔,只是「溫良恭儉讓」什麼的,其實不是那樣的。孔子很高大,挎著寶劍,很美好的。現代人這個感覺是不對的,古代有知識的男人很有正氣,詩聖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憂國憂民,正大光明。屈原也是這樣的,他憂國憂民那種狀態,那種陽剛之氣,那種堅守,那種勇猛,都從《離騷》的豪放詩句中自然流露出來,無比美好。

第十三集、我給你充當嚮導 沿著康庄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

「為什麼?為什麼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駕著龍馬,飛快地向前猛奔!」

楚懷王的這種狀態,那看看我們今天有沒有呢?我們在給大家講傳統文化【小編推薦:探尋復興中華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的時候,我們講聖賢的時候,是不是有時候聽的人並不多,還有的人聽著聽著就走了,有的你跟他說道理,他說對,他還搖頭擺腦的,還是多來錢好,這不是跟昏君楚懷王一樣嗎?歷史就擺在那兒。屈原希望國君改變,我們也在秉承這些聖賢的精神,希望那些國君還有您都能明白,珍惜時間,勇猛向前。

說屈原不是牢騷,大家看他後面這一句:「來!我給你充當嚮導。沿著康庄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您看屈原他這是發牢騷嗎?他非常的肯定,「來!我給你充當嚮導。沿著康庄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楚懷王最終沒有聽屈原的,就被人家囚禁起來,做了亡國奴了,一個國君到另一個國被人家囚禁起來,什麼滋味?那不是自己找的嗎?那不就是黑暗嗎?

我們講中秋節的時候,強調是光明和黑暗,什麼叫黑暗?有的黑暗是自然狀態,像楚懷王這種黑暗那不是自己找的嗎?不是自己選擇的嗎?原來沒看過《離騷》的時候,也就是人家怎麼說就怎麼認為,以為是屈原個人失意的時候發牢騷,其實是不理解聖賢的小人說法、現代說法,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為什麼!為什麼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駕著龍馬,飛快地向前猛奔!來!我給你充當嚮導,沿著康庄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

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後面接著寫到:「憶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麼完美精純,一叢叢芳草鮮花簇擁著他們。」這都是一種比喻,大家看芳草、鮮花,他用芳草、鮮花比喻的是什麼呢?就是那些賢臣,、商湯周圍的人都是賢臣,「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麼完美精純」,三王,就是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夏商周三代賢明的君王,「德行是那麼完全精美精純」,「一叢叢芳草鮮花簇擁著他們」,多美好啊!

「那時節啊,花椒與桂樹層層相間,哪裡只是蕙草與白芷散發芳芬?哦!唐堯和虞舜是多麼正大光明,他們遵循著正道,向著光明邁進。」五帝的最後兩位,是唐堯和虞舜,「多麼正大光明」。屈原的每一個詞彙都是正大光明的。「唐堯和虞舜是多麼正大光明,他們遵循著正道,向著光明邁進。」

這是他在給大家講歷史,歷史擺在那兒呢。由三王講到堯舜二帝,他在往回推,向著光明邁進。

第十四集、走捷徑抄小路 使自己走向困境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對比一下,屈原又說反面的,「夏桀和商紂是多麼狂亂啊,只想走捷徑,抄小路,結果使自己走向困境。」當他說到三王,說到堯舜的時候又說到夏桀和商紂,他要用歷史來喚醒楚王和當政者。「夏桀和商紂是多麼狂亂啊,只想走捷徑,抄小路。」有人就是經常想抄小道、走近道,楚懷王,一下白給六百里,多好啊!只有楚國跟齊國斷交,就可以得到六百里的土地了。秦國是強國,憑什麼給你六百里地,哪有這種好事,這不就是那種利欲熏心嗎?

有個隱身草的故事,拿一片普通的樹葉當仙草,傻子騙自己啊,看得見嗎?看不見。憑什麼一個強國給你六百里的地,你打敗了人家給你地,一個強國憑什麼給你地,怎麼愚蠢到那種程度,想著那地的時候完全忘了別的,沒有理智了,輕易跟齊國斷交了,跟秦國聯盟了。失信,就失去信譽了,人家還能再相信你嗎?再聯合的時候人家怎麼相信你。這不是走捷徑、抄小路嗎?

楚懷王用屈原這種光明正大的聖賢,人家都已經推舉他為合縱長,如果他德行更高大,不是就像三王和堯舜一樣,會得到天下共主的地位嗎?做天下之主,還是亡國之囚,一念之間啊!做為聖賢,屈原他不僅在跟楚懷王說,他也在跟後世的那些君王說,他也在和今天的我們,這些能聽到他說話的人在說,就是希望人明明白白、別糊裡糊塗,楚懷王短視、貪小利、圖享受的結果是自己的惡果,不是屈原的惡果。所以我們說屈原不存在悲劇,跟大家想的不一樣,屈原沒有悲劇,那只是國君的悲劇,國家的悲劇,楚國的悲劇,楚國老百姓的悲劇。

屈原寫《離騷》的時候,楚懷王還有權利、有機會的,其實他可能看了《離騷》以後,又啟用了他。這時候楚懷王還有機會、有希望,但到後來就越來越沒有機會了,剛才說時間飛逝,機會稍縱即逝。「那些黨人」,這裏他用的黨人,就是一小撮的人,過去古代叫朋比為奸、結黨營私。「那些黨人是這樣苟且偷安」,不知道那強秦,已經在摩拳擦掌,磨刀霍霍,那些楚國貴族就知道在那兒享受。

張儀為什麼能在楚國說了算,就是帶著賄賂收買了那些奸臣了。因此張儀騙完楚國,他還敢又去了一趟,你說他膽子有多大,還全身而退,為什麼?那不就是他知道楚王糊塗,知道那些小人見利忘義。「那些黨人是這樣苟且偷安」。

大家想想,什麼叫偷安?今天有的人也是一樣,那點安、那點舒服不像偷來的一樣嗎?偷來的東西能長得了嗎?所以「那些黨人是這樣苟且偷安」,也就是張儀是帶著禮物去的,賄賂楚王身邊的那些人,可這些禮物有什麼用,不是在給秦國存著嗎?

第十五集、唇亡齒寒 假途滅虢的故事

歷史上有一個唇亡齒寒的故事,假途滅虢(guó),人家給你送禮,寶馬、錢,最後怎麼樣?國家都滅亡了,那個東西還是你的嗎?什麼叫苟且偷安?什麼叫見利忘義?什麼叫鼠目寸光?聖賢看了叫憂心如焚,焚字是什麼意思?屈原的每句話是不是都這樣。看到楚王要被別的國抓起來,那樣倒霉、陷入困境,是不是他著急,他替楚王著想,他像燒了自己心一樣心疼著急,而那些人呢?偷安,看不到巨危來臨,還在那兒享受呢。

為什麼人沒有思考力、判斷力呢?不就是利益擺在那兒嗎?《離騷》我們只讀了前三段,就從這些內容完全可以看出屈原是聖賢,為什麼李白、杜甫都特別尊崇他呢?他們的心真的是通在一起的,也希望我們大家的心也能和聖賢真的溝通起來。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那些黨人是這樣苟且偷安,他們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難道我擔心自己會遭受災禍?不,我擔心的是楚國的車輪將要覆傾!」這不是非常明確嗎?這是《離騷》的第三段,今天有多少中國人看過?我問過很多人,屈原為什麼投江而死?都說不知道,人根本也不讀原著,他這裏面不是說的很清楚嗎?「難道我擔心自己會遭受災禍?不,我擔心的是楚國的車輪將要覆傾!」

這是《離騷》的第三段,大家想想這是牢騷嗎?我也是前幾年才讀的,幾十年了也沒讀過,就聽人隨便說唄,誰知道屈原為什麼自殺?人也沒想了解,今天人感覺得跟楚懷王一樣,誰有工夫聽這些。那人現在顧不得這個,我有功夫多掙點錢,我聽這有什麼用,看不到那種危險。所以你看這裏面,屈原不是擔心自己會遭受災禍,而是擔心楚國覆傾的時候,多少百姓陷於巨難之中。就說「介子推割肉」,他是主動的,他是大善,可那仗打起來是割肉嗎?一劍下來胳膊就廢了,一刀下來腿就斷了,那會兒就是被動的了,真刀真槍拼起命來,還有什麼可說的。

「急匆匆,我為王朝的復興前後奔波,希望跟上前代明王的腳印。」這是第四段第一句,「想過去,你與我披肝瀝膽,定下約言,可後來,你卻另作打算,不記前情。我和你分別並不感到難堪,傷心的是你的為人太不守信!」楚王當時做合縱長的時候,重用屈原真的也想復興楚國,真的想取得一些大的功績。但是後來聽信讒言了,沒有用屈原。所以屈原並不在乎官位,是說你楚王失信天下以後,你再與那六國結盟,誰還會相信你哪!

大家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狼來了,狼來了,小孩騙人覺得很好玩,最後真有危險也沒人管了。沒有信譽的楚王不是也一樣嗎?自己最後陷於困境沒人來幫了。

第十六集、屈原的忠誠顯出了那些人的不忠誠

「我曾經栽培了大片的春蘭,又種下了秋蕙百來畝地面。我還分塊種植了芍藥與揭車,將馬蹄香與白芷套種其間。我真希望它們能夠綠葉成蔭、枝幹參天,到時候就可以收穫藏斂。即使花兒謝了,那又有什麼悲傷,最痛心的是,眾多的香草已經發生了質變。」

這說的什麼意思,屈原在當政的時候也提拔了很多年輕人或者是有些德的人。但是他提拔的這些人隨著他的不在,對真理的堅定性,對正義的堅持,都是不夠的,就隨著那些奸佞小人在墮落,所以他說香草在變質。在他當政的時候肯定提拔了很多賢德的人,但是那些人都隨著環境的惡劣、別人的壞而在變壞,所以他說的是這個。他是希望綠蔭參天的,那些人也發揮正面作用,他也在喚醒著這些人。

當然這後面也寫到嫉妒與誣陷,因為他太忠誠了,就像一個妻子有的時候太忠誠了,人家別人都說她獻媚、諂媚,「你是不是討好人家?你幹嘛穿那麼漂亮,你幹嘛弄那麼漂亮,你幹嘛把眉毛描的那麼好?」那你說一個人追求美有什麼錯呢?

屈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穿的非常的美,都是鮮花,他把自己也打扮的非常漂亮,他這種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純潔,對比別人的骯髒,他覺得人,一個生命就應該那樣。但是正因為此,那些穿著破爛衣服的人,那些內心骯髒的人,因為他的忠誠顯出了那些人的不忠誠,所以那些人就使讒言,就是他後面寫的這個。「你看她一定有圖謀,她怎麼把那個眉毛畫的那麼好看,那不是勾引國君嗎?」屈原是忠誠的、忠貞的,這就是他後來被逐、被流放的原因。

這是《離騷》的前面一部分,因為很長不多說了,咱們就講《離騷》倒數第二段,「趁著這佩飾還閃耀著璀璨的光輝,我要去天地四方再一一觀光。靈氛已告知我卜占吉祥,選定好日子我將再出走四方。我折下瓊枝作為珍餚啊,又舂好玉屑作為乾糧。」大家聽聽他吃的是什麼?瓊枝玉屑。古人說「鳳凰非梧桐不棲,非清泉不飲」,不像似的,見一塊爛肉就搶、就吃。

我們看莊子說的那些,也都和屈原是相通的。那兒有一塊爛肉,那些人不但去搶,還怕鳳凰去搶一塊爛肉,對於什麼封地,對於官位,其實像屈原、莊子這樣的人,他們把這些當作一塊爛肉,根本就不覺得好。可是那些貓頭鷹呢,卻覺得趕緊得吃了,這要是來一隻大鳥,這塊肉一口就吃了。

實際上人家鳳凰是非梧桐不棲的。你看屈原要巡遊四方的時候,他吃的是玉屑和瓊枝,「我折下瓊枝作為珍餚啊,又舂(chōng)好玉屑作為乾糧。」你們以為那些封地,你們以為當個什麼高官,是他的追求嗎?差之千里,貓頭鷹怎麼能理解鳳凰呢?

(待續)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禁聞網責任編輯:石方嵐
贊助商鏈接